【青春三下乡】电气学院“秦工薪火”实践团(十一)——探寻抗战工业足迹 续写青春奋斗华章

发布时间: 2025-07-22 10:00 作者:电气学院 编辑 党委宣传部 访问次数:

为深刻感了抗战时期工业先辈们的爱国情怀与奋斗精神,激发青年学子技能报国的时代担当,7月17日,电气工程学院“秦工薪火”实践团赴宝鸡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观址悟史事,研学知和平

在参观研学环节,实践团沿着历史足迹,仔细聆听讲解员的介绍。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作为抗战时期重要的工业基地,见证了民族工业在艰难困苦中坚守与抗争的历程。从简陋的厂房设施到斑驳的机器设备,每一处都诉说着那段不平凡的岁月。队员们不时驻足凝视,认真记录,仿佛穿越时空,与当年的工业先辈们进行着一场跨越时代的对话。大家纷纷表示,通过实地参观,对历史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童心播火种,问卷溯峥嵘

在薄壳车间内,实践团成员化身“工业历史讲师”,用生动的语言为参观的小朋友们揭开长乐塬尘封的抗战工业历史。从申新纱厂内迁的壮举到机器轰鸣中支援前线的日夜,队员们将厚重的历史转化为鲜活的叙事。在于孩子们的互动中触摸到革命前辈实业救国的炽热温度,一粒粒“知史爱国”的种子悄然萌发。

微课砺初心,纺锤证赤诚

遗址斑驳的砖墙下,实践团成员赵展飞以《铭记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传承红色工业基因》为题展开微宣讲。他以申新纱厂运转不息的纺锤为象征,串联起烽火岁月中工人们“生产即战斗”的壮烈坚守:“敌机轰炸下,是党的旗帜凝聚起护厂复产的钢铁意志,一纱一布,织就的是民族救亡图存的生命线。”铿锵话语穿透时空,将工业报国的红色基因深植青年心田。

话剧燃薪火,光影铸丰碑

实践团自编自导的原创话剧《实业之光》在遗址现场深情上演。学子们凭借着对历史的理解和对角色的深刻把握,重现了抗战时期企业家李国伟、工程师瞿冠英带领工人们在废墟中重建工厂的感人史诗。生动再现了抗战时期工人们在艰苦环境下,克服重重困难,坚持生产支援前线的场景。

口述承记忆,匠心映传承

活动尾声,团队专访北方照明电器集团退休工人宋师傅。宋师傅动情回忆父辈们“以厂为家”的奋斗岁月:“那时候条件再苦,大家都没有怨言,心里就想着多生产一件产品,为抗战多做一份贡献。” 朴实而真挚的话语深深触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学子。通过与老工人的交流,学子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了先辈们的奉献精神,也更加明确了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此次长乐塬之行,实践团通过情景交融的多元实践,在抗战工业的“精神富矿”中深挖红色基因。成员们触摸着遗址上永不冷却的历史温度,更坚定了以技能淬炼青春、用匠心续写青春华章的理想信念。这簇自烽火岁月燃起的“秦工薪火”,必将在新时代青年的接力中愈发明亮,照亮工业报国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