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新进教师理想信念教育,传承红色基因,7月13日至16日,我校组织42名2025年新进教师赴革命圣地延安开展了为期4天的理想信念专题培训。本次培训通过专题授课、实地研学、沉浸体验等多元形式,引导新入职教师在红色沃土中淬炼初心、汲取奋进力量。
聆听专题讲座 筑牢思想根基
培训伊始,延安宝塔区党校副校长、延安市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库成员、延安社科联专家库专家郭随万副教授以《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为题开启首场专题教学。郭副教授以延安十三年历史脉络为主线,结合事件剖析与案例穿插,系统梳理了瓦窑堡会议、红军改编抗战、六届六中全会等九大关键历史节点,全景展现了党中央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深刻阐释了延安精神形成的历史逻辑与时代价值,使全体学员对“延安何以成为中国革命关键之地”有了深刻体悟,并激励大家在今后教育工作中将延安精神内化为行动自觉。
追寻革命足迹 感悟初心使命
专题培训期间,学员们走进宝塔山、王家坪、杨家岭等革命旧址,沉浸式聆听了《父子情深》、《七大的历史意义》现场教学课,在革命旧址追忆十三年血与火交融的峥嵘岁月。于宝塔山巅,学员们俯瞰延河两岸,深切体悟“几回回梦里回延安”的深厚情结;在王家坪军委礼堂的大瓦房下,学员们认真学习了毛泽东与毛岸英公而忘私的领袖家风故事,为共产党人“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家国情怀深深动容,革命先辈的境界令人敬仰;步入杨家岭中央礼堂,中共七大会场庄严依旧,穿越时空。这是一场对中国革命胜利的里程碑意义的大会——它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制定了夺取全国胜利的政治路线,实现了全党空前的团结统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会议指导思想对当前的教育工作依然具有深远的指导价值。“在艰难困苦中玉汝于成”,延安十三年,正是党在“小地方”孕育“大事业”的光辉典范。共产党人在物质极度匮乏的环境中,始终坚守崇高政治理想,展现出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非凡勇气。通过参观学习,学员们对革命年代共产党人筚路蓝缕、忠诚信仰、不畏牺牲的坚定意志有了更深切的感悟,立志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积极履职尽责,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在平凡的教育事业中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先辈的优秀答卷!
探寻历史馆藏 汲取奋进力量
满怀崇敬之心,学员们先后走进延安革命纪念馆、西北局革命纪念馆、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和延安新城学习书院,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贯通历史与现实的精神洗礼之旅。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内,一幅幅泛黄的照片定格了烽火岁月,一件件斑驳的文物浸染着奋斗热血,无声却有力地诉说着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波澜壮阔,见证了了党在民族危亡之际力挽狂澜、成为中流砥柱的光辉历程。步入西北局革命纪念馆,学员们聚焦于党在陕甘宁边区局部执政的伟大实践,深入理解了党如何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依靠群众、服务群众,探索治国理政的宝贵经验;踏上南泥湾这片“陕北好江南”的土地,大生产展览馆内的每一件展品都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鲜活注脚。现场教学《南泥湾精神》深情讲述了359旅将士们“背枪上战场,荷锄到田庄”的英雄壮举。这自力更生的“垦荒”史诗,让学员们深受震撼;来到象征延安新时代发展的延安新城学习书院,学员们参观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展示,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及其在延安这片红色热土上的生动实践案例。大家表示新时代的教育事业同样需要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的“垦荒”精神,教育工作者应以此为激励,扎根三尺讲台,潜心耕耘学生心灵的沃土,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开垦出新的“良田”,切实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重任。
沉浸红色剧目 激荡精神共鸣
培训中,全体学员前往延安红街圣地广场红色时光剧场共同观看了红色主题沉浸式情景剧《再回延安》。该剧以红军战士刘宝顺的日记为叙事线索,通过“一间记忆的博物馆”、“一簇燎原的星火”、“一条漫漫的长征路”和“一面不朽的旗帜”四幕场景,生动还原了长征途中无名英雄奔赴延安追寻理想的悲壮故事。通过光影交织的沉浸式体验,再现了那段艰苦卓绝却热血沸腾的岁月。学员们亲身感受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辛与革命胜利的震撼,剧终时一起高唱《歌唱祖国》,在热泪中传承红色基因、坚定信仰力量、筑牢育人报国初心!
誓铮铮砺初心 信仰红铸师魂
结业仪式上,全体学员高举右拳,重温入党誓词。铿锵的誓言回荡在延河之畔,不仅是对革命先辈的告慰,更是对育人使命的庄严承诺。庞昂、张嘉玲作为学员代表分享了本次培训感悟,他们表示将把延安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担当投身教育事业。
此次延安之行,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淬炼与精神洗礼。42名新进教师从巍巍宝塔山和滚滚延河中汲取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磅礴力量。大家纷纷表示,必将带着延安精神赋予的力量,在教书育人的征程中坚定信念、勇毅前行,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全部智慧与力量!
